“一日为师,一生牵动。她以一种朴素的责任感,真正把学生,当成自己的孩子。心有清泉,无谓名利;桃李芬芳,灼灼其华。30余年,她以一颗纯粹的心,点燃无数学子爱的火种。一声“蒋妈妈”,这是育人者的无上荣光,这是一位师者,在平凡之中的热烈绽放。”——第六届校长奖教金颁奖词
赤列旺姆对蒋志芬最大的感受就是:亲。特别亲。
大约因为名字的不同,第一次上课,蒋志芬就注意到了她。下课后,特意请她和另一位西藏同学到食堂吃饭,聊学习聊生活,一直依依不舍地聊到下午课前,还叮嘱他们“有需要就来找我”。
实际上,赤列旺姆的需要从不需要开口,蒋妈妈的关心始终跑在前头。
时不时的,赤列旺姆就会收到蒋妈妈的短信,有时会装作“顺便”送她一张电话卡,有时候只是单纯问一句:“最近过得好不好?”
校友返校日,蒋志芬特意通过校友资源,为赤列旺姆争取了1000元的资助。这1000元,雪中送炭。
蒋妈妈对她学习上的帮助也“特别大”,“蒋老师上课特别认真,做什么都认真。不好好学习,简直太愧疚了。”
她英语不好跟不上,蒋妈妈几乎每次课后都会发条短信问她:今天听懂了吗?期末前,还会主动给她补课。
她把这种亲近说给家里人,爸爸从几千公里以外寄了西藏的特产,特意交代要“送给老师,谢谢老师”。
“从老师的角度而言,蒋老师几乎无可挑剔。”唐乃军是中信银行浦口分行的行长,提起“蒋妈妈”,通过话筒都能感受到他的感恩汩汩而出。
那时蒋志芬家离学校近,经常邀唐乃军去家里玩。唐乃军跟着说说话,帮着逗逗孩子,到了饭点儿,正好留下来一起吃饭。
“那时候,真不知道在老师家蹭过多少顿饭。”那些食物温暖了胃,更暖了一颗心。这暖意,也许只有深刻尝过“饥饿”滋味的人,才能体会。
而蒋妈妈的帮助,从来都是那么自然,不会让你觉得窘迫。
去年,唐乃军的母亲生病住院。蒋志芬不知道从哪里听说,专门到医院探望。焦头烂额之际,看到满头大汗、拎着营养品的蒋妈妈突然出现,唐乃军说,他眼眶一热,那场景,此生难忘。
这些年来,逢年过节,蒋妈妈家是必去的一站。和校友史程一样,每年教师节,唐乃军也一定会送上一束准时抵达的鲜花。
“没有她,我可能还是那个苏北农村吃不上饭的穷孩子。蒋妈妈帮我留在南京,她的人格魅力更影响我的整个人生态度,她就是我一辈子的恩人,真的,毫不夸张。”
至今,他以同样的热心与善心待人。和家人、客户、朋友,都多一份关心和宽容,当然也更收获一份真诚与圆满。
“她女儿找工作的时候,只要开口,我们一定全力以赴,可是她不肯。”唐乃军说,甚至有时,蒋志芬反而安慰他们“不要为难”。
蒋志芬从不肯麻烦学生,除非是为了另一个学生。就业季,她邀请优秀校友返校招聘,事无巨细亲自接待,就是为了表达邀请的诚意和尊重,更是为了更多的孩子,能走向更美好的人生。
2006年毕业后,戴靓一头扎进工作中,迅速成长为民生银行的业务骨干。32岁,就成长为支行行长。
她风风火火地向前冲,赞誉、激励、挑战应接不暇。但也经常被蒋志芬老师的问候拽住,停下来思考工作中原本忽略的一些东西,“在哪些方面,还可以再多做一点努力。”
她最感动的在于,蒋老师认认真真地生活,从不会“混日子”;而且对待学生,从不分三六九等,“只要学生身上有值得关注的点,就一定会全身心投入。”
她有个同学,家乡偏远,要火车转汽车、汽车转马车,因此很少回家。那是一个相当不起眼的孩子,但蒋志芬特别跟这同学交代:“要是你暑假不回去,可以住到我家来。”
那时与蒋老师并不甚熟,戴靓在旁边听到,只是暗暗感叹:“怎么有这么好的老师呀!”
2012年,戴靓至亲离世,她异常低落。依然是蒋妈妈,主动在第一时间出现,柔声细语,给她安慰。让她知道,这一份恩情,并不会因为毕业而结束。
戴靓想不起来蒋妈妈说过什么动听的话,可是她的语气、她的眼神,她那种内心底里的心疼、关心,让她毕业多年依然感觉毫无隔阂。“就像是家里的长辈,总会让你‘眼眶一热’。”
这位“家里的长辈”,敞开怀抱,随时等待接纳孩子们的一切——喜、怒、哀、乐,悲、欢、离、合。
连续11年,蒋志芬一直在做一个没有经费的课题——银行考试培训。
农业银行的考场在南农大、南京银行的在南师大……她一所所学校现场跑,请应届生记下题目、整理出来。
龚芸就是受益者。“蒋老师的讲座真的要听呀,很多笔试的考点都是原题呢!”当然,蒋志芬也叮嘱她,要记下题目、题型,以便日后学弟学妹交流。
已经从教30多年了,但最近十几年来,每年社会实践,她都跟着孩子们跑农村、跑工厂、跑银行……然后花一整个暑假的时间,指导他们撰写调查报告,不厌其烦地帮助修改。
从大一起,吴少滨就在金融学院办公室勤工俭学,一干就是三年。这三年里,他亲身感受到蒋老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关心、呵护,明白“蒋妈妈”这三个字沉甸甸的重量。
“她会很快熟悉每一个经济困难生的生源地、家庭情况;她几乎可以说得出每一个跟她打招呼的校友名字。”
有其他学院的学生想请蒋志芬指导项目或社会实践。“蒋老师年纪大了,精力也有限,不可能面面俱到,但她仍然会认真听取同学们的想法,鼓励他们勇于实践,还会推荐其他指导老师。”
大四,吴少滨向蒋志芬“请辞”,准备考研,自此再没怎么去过办公室。没想到考研前夕,他突然收到蒋志芬的鼓励和祝福,周围准备出国的小伙伴,也都收到了蒋老师的祝福。
考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后,他第一时间与蒋老师分享;换了手机号,也一定记得知会。
蒋妈妈的关心总是这样无处不在。
入职不久,龚芸在单位获了个小小的奖项,她自己还没看到本单位的微信推送,蒋妈妈就已经转发到了朋友圈。
虽然只身留在南京,但是龚芸知道,这城市依然有一个温暖的牵挂。她进步时,为她鼓掌;她低落时,给她肩膀。
毕业十年,王海涛旗下12个创业公司,每天忙得脚不沾地。
但无论多忙,每年的中秋节和春节,他的“头等大事”、雷打不动的第一站,就是去老师蒋志芬的家。
只不过,他觉得“亚历山大”的一件事儿,就是每次,蒋志芬必定给他回礼,百般推脱不得。“我都毕业这么多年了,怎么还能拿蒋老师的东西呢?”
王海涛来自苏北,大学里受蒋妈妈的关照不少。“蒋老师总是主动嘘寒问暖,内心里满满都是学生,一生中能遇到这么一位用心关心学生的老师,实在幸运。”
这些年,他们的关系,早就已经超出“师生”的意义。
蒋老师的女儿要结婚了,这是大事儿。“她的女儿出嫁,那就像是妹妹出嫁一样啊!蒋妈妈待我们像孩子,我们也要尽一份‘子女’的孝心,希望娘家人都漂漂亮亮、风风光光的!”
他和几个已经工作多年的校友想要一起给蒋妈妈送份礼物,但每回提起都被拒绝。
“嗨!干脆也别提议了,直接操办起来吧!”几个人说好,“连哄带骗”地约蒋妈妈出来吃饭,吃完逛街。试到漂亮的衣服,一起出钱,偷偷为她买下。
蒋志芬拗不过孩子们的坚持,穿着这件隆重的衣服,出席了女儿的婚礼——这大概是最幸福、最隆重的见证。
就像蒋妈妈的“好”,很简单,又很隆重。
9月7日,在校长奖教金的颁奖台上,蒋志芬说:“我要感谢学生的陪伴,让我从不寂寞。所有的一切,我心甘情愿,乐在其中。”